这个老千股惯用的财技将被港交所赶尽杀绝?| 港股投教系列
有广度 有深度 有高度 有温度
就等你来关注
文 | 股市炼金术
给各位讲一个旧段子吧,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和尚,和尚在跟信徒讲故事。和尚说:“从前有棵菩提树,树下有尊佛,佛在给罗汉讲道理。”道理中有个故事:月亮上有个嫦娥,嫦娥在对玉兔发恼骚……
我知道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段子,除了地点人物时间不同之外,其他内容则亦复如是。
在这里分享,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上有一群人进行合股、供股,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剧情。
他们为的不是想把公司好好经营,他们只想着把股价舞高弄低,甚至是榨干投资者。在贪婪和恐惧面前,假如我们看不清这些股票背后鼓吹的逻辑,将会在亏损的深坑里越陷越深,直至怀疑人生。
如何斩断羁绊陪大股东一起鼓吹上市公司搭上他们的船?股市炼金术让你看清合股供股背后的真理,看清楚哪些船该上哪些是贼船不该上。
一、事在人为供股本身不可怕
在价格与股份的天平上,市值是守恒的,合股本身不影响投资者的权益;相对于配售(内地称定向增发),对各股东来说,供股是较公平的行为。
2009年,汇丰控股(0005.HK)宣布12供5的供股计划,供股价每股28港元,较市场价格折让超过5成。结合汇控当年的走势图,当初参与供股的投资者没有一个是亏钱的,供股汇控除了帮助公司,亦同时是一个以低价吸纳股票的机会。
合理的供股其实可以有助上市公司融资解决眼前的困难,真真正正达到融资最初的目的之一。
不过,一样米养百样人,与汇控截然相反的是,有甚多上市公司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频繁地进行供股。
换位思考是跟这些大股东拆局的最好方法,试想一下他们要在市场中提款,又要保持自身在公司的话语权要怎么做呢?
二、向下炒
所谓向下炒,其实就是沽出股票,俗称“出货”,大股东或庄家于股价高位不停出货,当价格被压至低残时,他们再用配股或供股的方式补回于高位沽出的股份。
由于这类型公司平常的成交量不多,股价很容易被舞高弄低。大股东和庄家会先将股价炒高,然后便开始以抛售的方式将股价向下炒。
遇上来自大股东或庄家无情的沽压,股价当然是手无缚鸡之力,原本被炒高至1块钱的股票可能慢慢被砸到只剩下0.1块钱。
你可能怀疑这样抛售对他们来说究竟能赚到多少,但其实赚得不够多不重要,因为他们花费的成本相对地更加少,他们的成本价可能远低于0.1块钱。
而且当股价被炒低至0.1块钱时,他们便能用低成本以折让配股或供股去补回沽出的股份,夸张一点就当是无本生利的生意吧。
上市公司中以大折让供股的例子就有高山企业(0616.HK),公司在2015年进行的20合1再1供20股计划,供股价是0.48港元较调整后的4港元每股折价88%。
我没有去猜测高山企业供股当中的用意,不过我认为有些公司利用像这种大比例供股和大幅度折让主要是方便大股东以低价收筹码,而最终大股东又会再次持有大量筹码,可以再一次在市场上提款,又或是直接选择卖壳,任君欢喜。
怎么进行低价收筹码呢?打个比方:
假定某股票,股价1元,总股本1亿股,总市值1亿元,大股东控股比例75%(当然大股东表面上只会持有当中一半的股票,其余则由他的朋友所持有)。假设大股东卖掉24%的股票,股票暴至0.1元,同时大股东用24%的股权,换来2,400万现金。
为了集中货源,公司突然宣布供股,1股配4股,配股价0.02元,相比当前股价折让80%,假定所有散户不参与,只有公司大股东按0.02元的价格全额参与供股,大股东只需要花:5,100*4*0.02 = 408万元。
而供股完成之后,公司总股本变为:0.51亿(大股东原有股本)+ 2.04亿(大股东配股股本)+ 0.49亿(散户总股本)= 3.04亿股,最后一算大股东持股比例变为83.8%,而散户原本50%的持股比例变成了不足17%。
408万就可以换得以2,400万卖出的股权,并且是再次拥有绝对话语权,这么一来大股东又可以开始新一轮的沽货了。万一股价跌到0.01港元跌无可跌的时候,大股东便进行合股例如10合1,股价瞬间变回0.1元,又有向下炒的空间了。
这种向下炒的概念某程度是冲着价值投资的概念,你试想想,就算公司股价一直跌,如果背后没有资产或壳价去支撑,也不会吸引到散户进场接货的。所以有时候便宜莫贪,先看一看公司过往供股或合股的记录再作决定。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上图是某上市公司2003年至今的合股供股记录,假如大股东真的想要出老千“捞钱”,也是难不了他们的,像这些公司最后都会被市场称为老千股或抽水王,遗臭万年。
三、供干
去年证监会和港交所就曾发新闻稿明确说要关注这类严重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运作方式,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供股合股都是向下炒的,在市场上有一种叫供干的情况。
即大股东与所谓的独立第三方通过多次供股合股后,使得公众投资者占股比例大幅下降,等待牛市把股价炒高减持套现。
供干与向下炒的主要区别是:刻意供干的公司可能通过多次供股,直到小股东弹药尽失没能继续供股,或甚至以溢价令小股东主动放弃供股。
疑似的例子有高银金融(530.HK),在2008年11月份,潘苏通先生开始入主,当时公司叫广益国际,还未改名。此后潘先生开始他对该股的重组计划,从2009年至2013年进行了共3次供股。
第一次供股价折让20.24%,公众股东由35.51%下降至28.68%。
第二次供股价折让14.40%,公众股东由30.77%下降至15.92%。注意其中的公众股东包括了第一次由分包销商将未获行使的供股股份所售予的独立第三方,即公众股东可能比想象的更少。
第三次供股价溢价约37.18%。可能由于过往两次折让供股,均有公众股东跟随,所以令潘先生这次决定以大溢价供股逼退其他公众股东。
小股东自然是不会跟着潘先生供股了,比例亦由29.44%大幅下降至14.05%。再一次提醒你,当中有一半是由分包销商于第二次供股时所售予股份的,真正的公众股东可能占7%都不到。
三次供股已足够导令高银金融的股权极其集中,供干的程度达到了皲裂的状态,请看下图高银金融的走势,你会看到在2015年股灾前高银金融比较2014年刚开始的时候涨幅竟然达到10多倍,而同时期的恒生指数不过是上升了30%左右。
所以,如果一只股票的大股东是溢价进行供股的,很可能预示着这只股票要大蜕变。另外,大股东收货的成本越高,动作就可能越大,准备时间越长,越有爆发性。对于这种股票必须长期关注和耐心等待牛市行情。
四、买壳
其实在去年港交所发了新闻稿之后,很多传说中的老千股收敛了很多。不过最近依然疑似有人顶风作案。
2017年7月27号,中国农产品交易(149.HK)宣布,准备将股份“五合一”后以0.45港元较调整后的前收市价折让约62.7%“一供七”,增发的股份将会由位元堂(897.HK)和金利丰包销。
像这样的供股其实也存在机会,在我看到金利丰参与包销中国农产品增发的股票时,潜意识告诉我,金利丰可能是在收这一只壳。
翻看中国农业产品2016年的年报,你会发现公司虽然是有价值42亿的固定资产,但其收入长期是入不敷出,在这个酷派集团都能成壳的时代,即使中国农产品有庞大的物业产权,但也不妨碍它变成一个壳。
金利丰以出神入化的“炒壳”技能而著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汉能薄膜发电(566.HK)买壳上市。
2009年,汉能的前身红发集团宣布在5合一之后,实行1供4,每股供股价0.1元较当日0.72港元的收市价大幅折让86.1%。但由于当时的大股东并没有财力参与供股,作为包销商的金利丰便用0.1港元的价格购入了占公司股本扩大后的34.6%股份。
三个月之后,红发集团宣布收购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商,最终重组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汉能薄膜发电。如果以0.1元的供股价计算,再计上在重组中途该股进行过的1拆4,伴随着公司大股东李河君身价的暴涨,金利丰当初买下的那些股权,价格最高的时候近362倍升幅。
虽然李河君的身价也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如果有投资者当初跟着金利丰买入红发集团的股票,就算是按照现在的停牌价格沽出,那也定会斩获不少。
五、总结
比起高山企业曾经的1供20,大幅折让88%,中国农产品交易这次1供7折让62.7%的供股计划其实还不算丧尽天良,不过监管部门似乎已经对这种行为看不过去了,相关的供股建议遭港交所(388.HK)及证监会以「担忧不利小股东」为由不予放行。
印象中,这是第一次监管机构以「担忧不利小股东」阻挠上市公司供股,相当罕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背后反映了港交所及证监会严管向下炒的决心,香港监管机构一直被诟病对于老千股的监管不作为,随着南下资金参与港股日益频繁,它们所受内地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变。今年中更高调地强制港股其中一系老千股上市公司停牌,引发了6月27日港股老千股集体闪崩事件。
我们就拭目以待,看看随着监管机构从不作为到作为,以上三招供股技巧,向下炒,供干,买壳,之后是不是就成为失传的心法。